0%

Dan-Yan Chen

旅行是成长。

我的旅行哲学

目录

第一章 我的旅行世界
一.自然的神性
造物者的指纹
感受失落的世界
均衡的世界像一道数学题
像鱼一样用嘴呼吸
自然是大于个体的存在

二.与那些伟大心灵一同感知的旧大陆
令人不能忘怀的夫人们
会见弗洛伊德医生
神秘的犹太钢笔
画布上的旧世界
触摸伟大的心灵
锦绣如此,寸寸都已完满

三.稻米温润清香的世界
四.世界的残缺之美
奥斯维辛的艳阳
枕上无花梦不香
枯中有万物
寂静的融化
诗意的痛感
汤汤逝水之美
结语
照片小札:他者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旅行
旅行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旅行是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
旅行是去拜访一个完整的自我
旅行是成长
旅行是学会与自己相处
照片小札:错觉

第三章路上的精神与物质
地图
旅行纪念品

相机
精神性
旅行中可放弃的物质
声音
选择怎样的节奏,即选择怎样的世界
忍耐力
照片小札:相对

我的旅行方式

目录

第一章:像带着一架望远镜那样去旅行
奥地利维也纳——一尊雕像:飞的姿势
英国伦敦——又一尊雕像:本分与心愿
中国江苏省——一座弃屋:理想
中国西藏——一朵摇曳的烛光:愿你永在
泰国曼谷郊外——一条窄河:生活尤如幽暗的河道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两个老人:盛夏艳阳下
奥地利多瑙河上的克莱姆斯——一个黄昏:时间的容量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一个背影:走向大海
奥地利维也纳——一枚跌下的醋栗:粮食之爱
美国圣路易斯——一张塑料椅:周日下午两点,单身者
新西兰南岛——一汪蓝色:风景如画的委屈
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一片蛮荒:对旷野的亲切感
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一堆雪:北极蓝
美国密苏里州——一架花哨的自动音乐机:世界上最寂寞的地方
印度拉贾斯坦邦——一间宫殿:花格窗
美国爱荷华州—一处河岸:蓝铃花
澳大利亚中部——一块遗落的车牌:维多利亚

第二章:如在显微镜下注视一枚单细胞那样全神贯注地观察
英国伦敦——一间展厅:宿命
英国伦敦——另一间展厅:尴尬
德国柏林——爱的大游行路过的一条街道:男人们
美国密西西比——一条蒸汽轮船:标杆两处
德国柏林——旧宅院客厅里的一堵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们
奥地利维也纳——一行中文涂鸦:事关幸福
德国法兰克福——一扇天窗:迷人的世界
奥地利瓦豪河谷——一具古旧的玻璃棺:穿盔甲的骷髅
马来西亚槟城——一枚硬币:回家
奥地利维也纳——一间咖啡馆:女人们
美国艾奥华州——一架带红色三角标记的黑马车:执拗
中国云南省——一弯清流:宋朝的好山水
中国陕西省咸阳——一座古城:箫声咽
中国云南省腾冲——一杯月光白:边陲之垂
中国江苏省高邮——一片竹园:陈从周的园子
马来西亚槟城——一座长满青苔的石墓:客死他乡
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张旧照片:离散者
太平洋上空——一对青年:机舱小记

第三章:在旅行中张开感官,恢复孩提时代的对一切感情的感应力,
甚至更细密
美国爱荷华——一支钢琴曲:克拉科夫的亚当
美国爱荷华——两只抒情的手指:马祖卡
德国柏林——一双蓝眼睛:细节奔腾
澳大利亚悉尼——一个楼梯间:完美青春
爱尔兰都柏林——一间酒吧:My dirty old town
德国柏林——一个轻轨站:维尼塔站
中国浙江省建德——一杯热茶:陌上草熏
中国西藏拉萨——一声藏獒的低吠:小巷
印度拉贾斯坦邦——一些水滴:淙淙,潺潺,洌洌
澳大利亚墨尔本——一片山坡:听鸟儿唱歌,如DBL做过的那样
德国柏林——一个亚麻色头发的女子:偶尔留下的照片
美国缅因州——一个牲口棚:恋恋不舍的E·B·WHITE
中国浙江——一碗蒸豆腐:父亲留下的口味
美国爱荷华——一只110伏的新电饭煲:米香
英国北爱尔兰——欧罗巴酒店的一间大堂:激荡
德国波兹坦——一间书店:旧气
中国浙江——一条古道:最静

第四章:追随你手心里的生命纹去旅行,找齐细纹之间的联系,
便是找到自己
印度阿布山脉——一扇老窗:刹那相逢
马来西亚吉隆坡——一杯醇厚柔和的白咖啡:父母的南洋
美国纽约——一个月台:在纽约中央火车站8号月台
泰国曼谷——一片金箔:佛像
英国伦敦——一个工业革命时代的著名小说人物:虚构之虚构
德国柏林——一个街角:一种令人惆怅的阳光
美国爱荷华——一根自卷的纸烟:山坡上的黄昏
澳大利亚中部——某日的南纬天空:白云
美国芝加哥——位于25B的大陆航空经济舱座位:小慧与《同名人》
德国慕尼黑——一间黄色的街头公共电话亭:电话线那端的世界
中国伊宁——一条河流:伊宁的契诃夫
太平洋上空——一扇舷窗:云

第五章:如在放大镜下观看一粒钻石被切割那样对待一次旅行
上海至北京——一声汽笛:对遥远之地的乡愁
四川至云南—— Jee,Jee—-e:绿皮车厢之间连接处的尖锐摩擦声
北京至重庆——广播员里的鼻音:如此,如此的中国
北京至重庆——耳朵嗡的一声:五角星
重庆至昆明——语调:精神取向的标志
贵州至广西——一片郁郁葱葱的甘蔗田:血缘之地
图片集
一座城的细节:镰仓
一张脸的细节:小亚细亚
一片叶子的细节:世界

第六章:微距的观察总有一天会将细节的各种记忆涓滴成河,
使世界汇聚成有意义的整体
德国柏林——一把悬挂的水壶:常青
德国柏林——一块照顾良好的墓地:花影
英国伦敦——一座坟墓: 死得妥帖
法国巴黎——一座墓碑: 青铜的五瓣玫瑰
法国巴黎——一扇长窗:灯影
德国柏林——一座宙斯神殿:柏林的台阶
土耳其贝尔加马——一座宙斯神殿基座:贝尔加马的台阶
印度乌代浦尔——一支笔:关于细密画的旅途
法国巴黎——一扇长窗:安心路过
印度胜利堡——一块石雕:坐看云起
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兜植物:澳大利亚草
土耳其伊弗所——一座山丘:马利亚是怎么死的
结语 中国上海——一块银幕:当细节涓滴成河

从容走世界

如果说阅读是体验世界的一种手段,旅行类随笔则直奔主题地呈现着作者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旅行方式。如果是坐商务舱,住星级酒店,钱包足够为一路上的随心所欲买单,那就不妨脱掉冲锋衣,美美在路上,用金钱交换时间和舒适,享受独属于你的“VIP假期”。优雅地跟世界说hi,世界也会回馈你高贵的精彩。

抢特价机票,找青年旅店,做沙发客,也是不错的。辛苦是辛苦一点,但跟寻常百姓的生活贴得更近。逛市集、下厨房,在异国他乡的某个清晨或晚上,自己动手做一餐,把见过没见过的食材拾掇成理想的样子,舌尖颤微微地伸过去,味蕾上绽放的是惊喜、失望,或是熟悉,不论哪一种邂逅都有滋有味。

旅行的目的,无非是跟现下的生活隔开一段距离,到别人的世界透一口气。只要量力而行,不管以什么姿态出发,都有各种新奇在前方等着你。以喜欢的方式在陌生的角落晃荡,赤脚踩在别人的生活里,心像骄傲的骑士飞扬在马背上,然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快乐回家。也许会有遗憾,但那些美好的照片和回忆,让些许微尘显得没那么可憎。

我的旅行经验不多,但体验不少,只因常搭旅行作者的“顺风车”神游。磨稿子的时候听他们讲经历,审稿子的时候看他们写故事。做策划,精读是工作必需,一遍遍地打磨提升,才能去粗取精,淬炼出可堪回味的佳品。好的选题,就像一架望远镜。借助它们,脚不离地便能日行千里,就着咖啡,翻开书页,即刻启程。

《我的旅行哲学》,是我读到的陈丹燕老师的第一部作品。一年前它作为“陈丹燕旅行汇”系列的首发本问世之时,旅行书市场已然萧瑟,而它常规的开本、以黑白棋盘照片为底的封面设计,单看品相便姿态高冷,丝毫没有讨好读者的企图心,甚至有点反其道而行:人家晒美图、拼攻略和名家推荐,我却走的文艺路线,书名是小小的,色调是淡淡的,广告语、内容提要等统统从醒目位置拿掉,连噱头十足的莫言推荐也只能委屈地在腰封上跟其他文案挤作一团,连“吆喝”都是那么不疾不徐。

但读完全书,就能明白出版方如此作为的底气所在:文字洗练,细腻温婉,意境高远,作家出身的陈丹燕,一提笔就把路人甲的絮叨游记甩开好几条街。优雅的文笔是作者充沛情怀的凝结,本身已值得咂摸回味,与之呼应,用力过猛的设计倒容易散发出不相为谋的市井之气,搞不清自己的位置。对于可纳入“旅行文学”序列的作品,低调的外形,反倒能衬出书的贵气,不追逐,不逢迎,只等有缘人惺惺相惜。

陈丹燕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二十余年来边走边写,东张西望。她的文字,有种岁月静好的从容之美。以作家的敏感捕捉旅途中或动或静的瞬间,用女性的细腻记录下她对世界的观感,一片枯叶、一尊塑像,一张借宿的小床、一间喧闹的咖啡馆,再普通的一处景象,都有那么多故事可讲;再平凡的一副画面,都有那么多心曲可诉,让人不禁感叹,要拥有多么柔软而不老的灵魂,才能让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将在所难免的烦扰忘怀,用海绵般开阔饱满的心态,将孤身上路的寂寞与清苦酿成诗?

虽然“间隔年”、“背包客”在国外早就不是新鲜的字眼,但国内旅行书市场被几位80后作者引爆、年轻人开始对“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津津乐道,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媒体热议、出版跟风,快手快脚的运作让一些选题泥沙俱下,内容的同质化让业已问世的作品良莠不齐。

用最少的预算看最多的风景,在不同的国度留下浅浅的脚印,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其行走与书写或多或少有种“很多事要做,很多话要说”的急切,一不留神便成为异域风情的复刻机,眼还没看清,心还没苏醒,就先“咔嚓”一下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抵达。

而人到中年,生命体验变得宽厚,不再介怀数量的多寡,看过的景致,只要心中还有念想和牵挂,就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奔赴它。在遥远的城市熟悉的咖啡馆里懒懒地消磨一个下午,内心感受未必不如背包在名胜中穿梭丰富。比如,透过同一扇窗往外看,二十年前街角游乐场里笑声如云雀的小女孩已经长大,正带着她的小女孩重复自己童年的娱乐。时光荏苒,一切都变了,又像什么都没变。

年轻人的青涩,是因为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扑闪着想象的翅膀眺望迷茫的前方,身心都是悬空的,难免有些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中年人的淡然,则得益于来时路上的风雨,往事如诗,甘与苦都是那么踏实,适与不适都是日子。

喜欢旅行的人,大概很难适应原地踏步的生活。体会过在两个世界穿梭的快乐,从脚趾到发丝都在唱歌,出走一段再回来,就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旅行的次数多了,眼睛是亮的,心是向上的。“微距的观察总有一天会将细节的各种记忆涓滴成河,使世界汇聚成有意义的整体。”如此冗长的章题,是一个作家的小任性。

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行走的美学,大概能让人比较容易跟现实和解。
旅行亦是一种处世哲学,只要敞开心,擦亮眼,其实也无须舟车劳顿地赶往别处——走出家门就是另一个世界,感知当下即得安宁。

令人着迷的岛屿

目录

黑崖的灯塔 ………………1
第一章 从都柏林到戈尔韦 :迷人旧世界 ……………… 17
第二章 从韦斯特波特到金塞尔港:凯尔特微光 ……………… 87
第一节:一条船:酋长们走了,酋长们归来………………89
第二节:一只灯笼:菜头灯笼杰克,南瓜灯笼杰克………………122
第三节:Pleasant,德里与科克的乡村……………… 132
第三章 从安特里姆九峡谷到斯莱戈:神秘旧华年 ……………… 151
第一节:峡谷志怪………………153
第二节:仙军集结………………193
女士的璎珞 ………………211
致谢 ………………216

走呀

在是不是要生小孩方面,陈丹燕的这本书给了我很…

如果每一个妈妈都象陈丹燕这样的敏感又坚定,世界上一定会多很多快乐成长并且能认清自我的小孩。

现在的中国,父母生活得很累,给小孩的期望也很大,小孩没有办法,从很累的小孩长大成为很累的大人,找工作,想办法升职,找一个同样能赚到钱或者升到职的结婚伴侣,然后再生小孩,把自己无力完成的梦想托付到小孩的身上。

这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循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排着队,把自己和整个家庭,甚至自己的父母拖入了这个循环。

有一些人走到了一个极端,生很多小孩,从概率论上来讲,其中小孩的成功可能会变得大一些。

另一些人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生小孩,因为没有办法确定自己有能力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上保护他,让他不至于扭曲,能够快乐地成长。

陈丹燕提供了第四种可能。她的教育方式有点西方,从小把孩子送到美国的寄宿学校,在暑假的时候飞去美国看她,陪她环游美国。平时,她归她写书,去欧洲的大学作研究。她的先生也是出版界的名人。他们一家生活地很文艺,很自我。

女儿十几岁初恋,她为她高兴,也有小小感概。这个一直搀着妈妈手紧贴着妈妈的小女孩,现在长成独立的女士了呢。
女儿把理想从律师改成设计师,她没有象中国妈妈那样一堆稳定不稳定的理论。因为她自己也是不稳定的自由者。
母女两个长得非常象,很东方的丹凤眼,在旅行的路上,他们吃热狗住小旅馆,还要挤在一张床上,为了看尽量多的博物馆,忘记吃中饭,走到脚起泡。
她带女儿去每一个城市,一定会去唐人街,去传说中很乱的街区。除了第五大道上的富人,也要去看看住满失业的人,绝望的人,吸毒的人,还有打架的人的地方。这才是完整的城市。

每一个找到了自我的父母,他们的小孩大多数都很快乐,也都很成功。

一个爸爸每天打麻将喝酒,妈妈每天看电视和爸爸吵架的家庭,小孩真的很难说服自己成为一个有耐心恒心包容心的人啊。即使他们被逼着趴在书桌前,有的会偷偷玩儿,没有在认真念书。还有的在心理恶狠狠地想:“我一定要好好念书,我不想变得和他们一样失败。”

于是,这个世界上不快乐的人越来越多了。

今天的中国,拜金成为大多数人的宗教,无论恋爱,结婚,求职,读书,父母对小孩的期望,所有的事情都只有一个指向,钱=成功。
微博的流行把这种想法推到了顶点。
有没有真爱没关系,只要过上好日子就行。
很讨厌这份工作也没关系,只要工资够高就行。
小孩读书到凌晨也没关系,他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进度也没关系,逼着他考上好专业,以后能找到高薪工作就行。

因为,我们的房子要比其他人的大,包包要足够名牌,车子的牌子是一定要拼一下的。你们家去了欧洲我们家无论如何也要去个美洲的,泰国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

即使在悉尼的华人,生活状态也只比国内好那么一点点。

失去自我的父母除了能够拥有愤怒偷懒冷漠自私或者不成功的小孩,他们什么都得不到。
一部分的他们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部分还在用自己的退休金补贴着小孩的家用,为小孩作着家务。一直到七十岁,他们都没有办法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些美好古老建筑,自然风景,风土人情。

在中国长大的我,一直摇摆在这两种人当中,有的时候会拜金没有目标和自我。有的时候又会停下来反思一下,想想到底我需要的是什么,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说,书籍是人类一生的良伴。我能停下来的时候,都是读了一本好书之后。
当然那些偏偶像剧的十个男生追一个女生的小说不能算。那些和金庸的小说一样,只是一个逃避所。

一个人,没有特别的社会资源,家族支持,想要在这个世界不致於迷失,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实会很辛苦。比那些追踪名利人云亦云的人辛苦很多倍。但是一旦做到,你会变成一个完整的人,你的小孩也会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小孩。

陈丹燕做到了。虽然她是有社会资源家族支持的情况下做到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她坚强的内心,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

再看看身边,一个内心强大,事业成功,三观正确的母亲总是拥有一个堪称优秀的小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成为一个好家长的第一课:找到自我。

好像现在,我没有那么怕生小孩了,原来这件事情,跟这个社会没有关系,跟拥有多少钱没有关系,只跟自己有关系。
这样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做好自己的本分,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吧。

和妈妈一起旅行成长

一个女人,嫁给与自己相爱的人,是神的祝福;和相爱的人有一个孩子,是神的恩赐;和孩子一起平和温暖的成长,是接受神的祝福与恩赐后的幸福。陈丹燕以继续的慢条斯理和生活温暖讲述了旅行,更重要地是她的幸福——陈太阳。

记不得陈丹燕在哪本游记中谈到过她的丈夫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过一小段,所以她的文字除了儿童文学和游记之外,很少透露有关她的私生活,文字里文化深度的指数和姿态的平和也让人感觉她是一个低调的学者,一直在旅程中讲述自己热衷的每一个文化闪光点。

可是这一次她不淡定了,打着“走呀”如此高昂的口号,讲述了另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陈太阳,88年出生在中国上海,91年在托儿所长大,93年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己的自行车,94年离家出走,96年第一次出国去美国叔叔家.97年第一次一个人坐飞机.98年搬离住了十年的地方.2001年初吻.2003年因去美一年没参加中考留级.随后考上梦寐以求的高中.04年到爱荷华.05年高中毕业考入罗德岛设计学院.06至08年恋爱.汶川地震时前往都江堰助教.08年在巴厘岛学冲浪.09年在秘鲁参加地震重建.10年在纽约索尼唱片和博物馆实习.11年大学毕业开始间隔年旅行!她是陈丹燕的女儿,这本游记的另一个作者,封面的设计者。

也许人生和旅行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是这些都不是《走呀》的重点和主题。主题在于——母女情。隐约揭开所有表象来看,它像是陈丹燕儿童文学至亲子教育的延伸。然而,让一个低调的女人变成高调的母亲,它最能指正的一点都不是前面所诉的任一,而是骄傲,一个作为母亲的骄傲,她那对女儿的爱,难以深藏地超越了旅行、家庭背景和丈夫或者是曾经求学时的成就,只有她的女儿,陈太阳,她愿意以一本书的厚度,来讲述,不顾喜怒哀乐地表述这个孩子的成长。

而陈太阳,真是个爱揭短的孩子,书中一半有关她的日记瞬间让人看到了陈丹燕私生活中的模样,这样一个行事作风给人稳健稳打的女作家,儿童文学家,私底下,原来是个“记仇”“唠叨”和有些“神经质”的母亲或家庭妇女,然而女儿不留情面的记叙和母亲不隐藏地提携,顺然更加体现出这母女二人间那深挚的爱,一个女孩,平和乖巧地与妈妈一起旅行,并以此成长,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何况这位母亲,她不溺爱孩子,她会带她穿越曼哈顿最乱的黑人区,看唐人街的落寞,领受木已成舟的历史,学会如何计划一场旅行,更重要更远的是,如何独自成长,即便是叛逆,即便是辍学,即便是流落异乡,即便是迷茫爱过后失去……她会带她去旅行,在旅行中面对、理解、接受、改变,最后长大。

这是一个无法掩饰住深爱儿女之心的母亲高调的一次旅行,一次提笔。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